宣传橱窗  
首页 >> 宣传橱窗
宣传橱窗  
一流本科重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发布日期:2017-11-13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本科教育要达到“一流”,首先要在硬指标上与国际一流大学“对标”,这些可比性指标是迈入“一流”的关键。同时要用文化软实力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本科,将国际通行标准与中国特色紧密结合。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方阵(A类)高校。在迈向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学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起体现自身价值内涵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必须避免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学校于2005年启动“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课题,提出了“1318”顶层设计方案,在实践教学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在一流本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和一流保障“六个一流”建设中,形成了自身特色。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提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大类招生、实施大类培养”。在十几年的不懈改革中,探索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科的发展要有后劲,就得有基础理科、应用基础理科作支撑。学校以解决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致力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加强学科结构布局,基础理科的建设要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工程应用学科与基础理科融合发展。二是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输出力量,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性人才,高校要从理念与方式方法创新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三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打通中外高校间互访、互派的通道;通过培养方案接轨、授课语言的互通,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学生与本校学生共同学习,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精英人才。三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应该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要面向国家、社会、行业领域需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格局意识,体现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四是跨学科复合交叉人才培养。通过“4+1”专业辅修、双学位和专业交叉等途径,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双学位”和“主辅修”制度,实施“计算机+X、外语+X”,以及“X+信息、X+管理、X+经济、X+人文”等双学位培养。五是跨校联合培养。学校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11所高校,国际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互派学生交流访学、联合培养学生,为学生创造为期一年的“第二校园经历”。

研究型的教学模式改革

“双一流”建设,必须强化四个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二是办学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三是一流大学一流本科的办学理念;四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

近十年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国际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瞄准学校定位、国家需求和国际标准,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围绕新培养方案各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等,全面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

为促进教学改革成功实施,学工处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广大教师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牵引,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管理与经济学部最早引入案例教学与模拟决策教学,建成国家MBA管理案例共享中心。软件学院实施CDIO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实施“工作坊”学习方式,将国际化开放式教学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国家级“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实施“大综合、强渗透、高水平”教学改革。

“大一学生就能进行学科前沿设计?”“一张白纸上作画,技术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前不久住建部专业评估专家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负责人王树刚教授的对话。该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早在十年前就推行研究型教学,指导学生大一时就走进实验室,教师从总指挥到咨询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一些学生大三之后就能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近年来,学校建设了百余门精品开放课程和MOOC课程,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优势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人才培养资源。建立了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鼓励学部(学院)把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示范基地为载体,为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课程。国家级辽宁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基地、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土木水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已开发成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刚刚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金奖的能源与动力学院学生的“终极发动机”项目,首届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全国第二名的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团队,都是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下取得的成绩。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一流人才的培养是“全人式”的教育。面向“新工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新领域、新技术、新技能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人类意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尤其要努力探索将学生“人生梦”与“中国梦”“人类梦”融于一身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人生理想融入于服务国家需要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奋斗实践中去。

大连理工大学秉承红色基因,对将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节,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意识。建立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各级党政干部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政班主任制度和两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盘锦校区实施了“书院制”;干部培养实施苗子工程、基础工程、培育工程、提高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勇闯新路,思政课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法,成为全国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范例,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指导服务构建了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教育方针相融合、与学校事业发展相融合、与专业教育体系相融合、与学生成长需求相融合的完整体系,涌现出物理学院“学霸寝室”等一批学风建设典型。

早在2008年就实施“完全学分制”和“两长一短”学期制。学生学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课程学习管理实施自由选课制,课程排布实行并行排课和循环排课制,学生既可择师上课,又可择时上课。同时,还建立了优秀学生、学业专长生、专业兴趣生、学业困难生转专业的4个通道,每个专业有25%—30%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85%的学生转入了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考核向着注重多元化、灵活性和过程性发展,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课程论文、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学校通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本科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构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流大学的建设任重道远,学校追求的不只在于时间节点上的点滴建设成就,更重要的是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整体建成。(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