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
>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校党字〔2023〕30号 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建设指引

发布日期:2023-12-31 浏览次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面总结学校文化建设经验成果基础上,特制定《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建设指引》(简称“12368”文化建设指引)。该指引旨在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品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指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长远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持续提供精神动力,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

一、文化建设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遵循“多元共生,各美其美;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文化建设理念,这既是维护“小联合国”美誉的需要,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学校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完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在对多元文化的接触、认知、掌握和欣赏中,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体现文化主体性、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高地。

二、文化建设思路

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总目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文化建设理念为引领,在总结、继承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构建“12368”文化建设思路,引导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

“1”指落实一项核心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固本强基、推动认同,坚持“两个结合”,铸牢“以我为主”的主体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 指实现两个具体目标,即对内增强凝聚力和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增强凝聚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对外提升影响力,通过讲好北语故事、传播北语声音,展现北语特色、彰显北语优势,有效提升北语的社会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3”指建设三大文化系统,即文化育人系统、文化创新系统、文化环境系统。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育人,建设文化育人系统旨在构建“以文化人”的课程子系统、实践子系统、管理和服务子系统。文化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发展,建设文化创新系统旨在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形成文化理论创新、综合创新、技术创新、传播创新、消费创新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文化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设文化环境系统旨在通过创设和营造符合培育时代新人要求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隐性育人的作用,实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的目标。

“6”指开展六类文化活动,即书香北语、学术北语、人文北语、艺术北语、活力北语、美丽北语文化活动。建设书香北语旨在以“梧下阅读”等为抓手,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学术北语旨在以“来园讲坛”等为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鼓励师生崇尚科学,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活动;人文北语旨在以“世界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互学互鉴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与文化品格;艺术北语旨在以艺术展、音乐会、舞台剧等形式,有力提升师生审美品味和文艺创作能力;活力北语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健康活动,倡导全民运动、健康生活,弘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美丽北语旨在通过优化校园景观、支持志愿服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等持续打造环境美和心灵美的和谐校园环境。

“8”指八条文化建设路径,即铸牢精神文化、拓展文化载体、丰富景观文化、推行数字文化、打造品牌文化、加强文化研究、塑造北语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铸牢精神文化。立足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校园环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丰富“大思政课”内容。加强“五史”教育,赓续传承学校红色基因,践行“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拓展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大学文化熏染的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将校史馆(档案馆)建设成为校史校情、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加强语言文化场馆建设,不断构建文博育人的新格局。大力开发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对融媒体中心、创意工作室等的支持和引导,建设一批文化育人新型载体,产出一批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的设计、创新和运用。

丰富景观文化。依托校园既有地形、地貌,优化校园景观布局,加强自然、人文景观的修缮与维护,建设精致、美丽、和谐的校园。把逐步对校园道路、广场、园林、建筑等进行命名,作为学校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收集并制作反映学校四季风貌的文本、图像、影视、动画等素材,建立四季影像库,开展校园景观展示活动。

推行数字文化。加强校园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推广标志性的数字化教学和科研平台,打造学校数字化形象。建设好官方微信、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矩阵,完善数字传播体系。大力打造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文创产品和数字人、数字馆等科创产品。配合景观文化建设,用数字化方式展现景观蕴含的文化故事。

打造品牌文化。着力打造“小联合国”品牌形象,在六类文化活动基础上加强融合创新,打造系列活动品牌,形成品牌团队或机构,构建品牌体系。注重品牌活动的持续性、传播性,增强品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加强文化研究。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学文化研究团队,加大对校史校训、文化特色、文化理念、文化创新、文化形象、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理论与实践研究,产出高水平文化研究成果。

塑造北语形象。丰富“小联合国”的内涵和美誉,加大品牌塑造;发挥学校媒体矩阵优势,借助校外媒体,发挥海外机构、校友和师生优势,多讲、善讲、讲好学校历史、故事、贡献和服务;借助舞台剧、巡演等传统形式和网络、新媒体等新型传播渠道和平台,展现学校良好形象;塑造整体、丰富、全新北语形象。

传播中华文化。全面梳理、系统总结学校运用国际中文教育这一载体对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聚焦重点、强化特色,使北语和北语人成为德行言语的示范者、语言文化的建设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全球文化的推动者,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三、文化建设保障

1.强化统筹领导。发挥学校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作用,统筹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具体实施和检查督导。各二级单位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指引理清本单位的文化建设思路,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规划或年度计划,提升执行力,协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2.强化机制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文化建设竞赛、评比活动,评选表彰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文化研究者和文化社团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强化协同机制,鼓励各部门、各单位联合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活动,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创新和文化环境融合发展。

3.强化队伍建设。充实学校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建设日常工作。各二级单位需明确文化建设的分管领导,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文化建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文化研究方向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发展,不断提升干部、师生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建设工作能力,形成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文化建设队伍。

4.强化经费落实。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和文化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基金会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支持学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