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31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实践性”为统领,大力调整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将“实践性”贯穿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助推思政课教学理念、模式的守正创新。
二、建设举措
(一)健全工作机制
1.建立统筹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由校领导牵头,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责,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校团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对接合作,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责任单位: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校团委)
(二)强化实践教学
2.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形式,落实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出版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集。(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校团委)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有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师生立足专业优势,主动服务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京彩行动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等,用好“京彩行动”相关场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等校外示范实践教学基地。(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校团委、各学部院系)
4.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挖掘校内红色资源,发挥校史教育基地、“五史”学习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聚合校内优势资源,强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育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校史馆、后勤服务集团、离退休工作处)
(三)深化课程改革
5.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丰富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参与实践情况作为期末成绩评价依据,鼓励支持学生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创作短视频等形式参与思政课考试考核。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每年至少带队开展一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并落实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中心、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研工部、各学部院系)
6.发挥教师团队作用。组建由各学科专家构成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师团队,立足学生成长发展实际,集中回应学生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组织学工负责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开展工作坊活动,及时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工部、研工部、各学部院系)
7.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组织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工作团队,发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案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部院系)
三、工作支撑
(一)设立专项经费
支持“大思政课”相关实践教学和实践培训等,设立并落实专项经费。
(二)提升队伍能力
举办并参与各类专题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解疑释惑能力。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本领。聘请知名专家、杰出校友和各行业先进代表等担任兼职教师。
(三)加强督促检查
定期对各相关单位实施和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情况开展督促检查,促进各单位的协同,加强日常工作指导。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单位要提高对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认识,把“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作为常态化长效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任务,专题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二)整合资源,探索创新
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强化各单位协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创新形式载体,推出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好汇聚育人合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用好校内外各类媒体阵地,形成宣传合力,持续宣传工作典型经验和成果成效,营造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
2024年1月11日